媒体报道
专家简评
《消费通论》企业管理思想走向世界
发布者:本站 发布时间:2012-5-24 11:20:17 阅读:3949次 [ 返回列表]

作者:李鑫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很多东西开始走向世界,中国的产品走向世界,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但是,三十多年来,却一直没有中国的经济理论走向世界。而现在,情况变了,英国牛津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吴炳新先生的最新经济学巨著《消费通论》,并在世界范围内发行。

  其实,这部著作早在2008年就在中国正式出版。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年6月在济南围绕这部书召开了学术研讨会,第二年5月又在北京召开了关于这部书的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不仅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财经大学等诸多著名专家学者参加,而且美国和韩国的专家学者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发了言。事后,美国休斯敦大学邀请作者到该大学进行了四次演讲,在美国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消息灵通的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得知此消息后,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决定出版这部著作的英文版。该书在英国出版后,立即在英美等国产生了强烈反响。西方学者认为:这是真正的中国自己的领导管理理论,它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成功的经验。

  众所周知,在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中,多年来,在国内诸多著述中,学者们多是借用西方的理论,如在经济学中的亚当·斯密理论、大卫李嘉图理论、马尔萨斯理论、泰勒理论、凯恩斯理论、萨缪尔森理论等等,在管理学中的亨利·法约尔理论、马克斯·韦伯理论、麦克雷戈理论、彼得·德鲁克理论、戴尔·卡耐基理论以及盛田昭夫和松下幸之助理论等等。翻遍中国全部领导学、管理学的论著,充斥了西方的上述理论,人们或者全盘引用,照搬照抄,或者肢解加工,重新组合,甚至还有断章取义、任意歪曲者。而真正的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理论著作十分鲜见,更谈不上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西方理论当然有许多先进之处,但是在众多的领导管理理论中,没有一部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写的。“桔生江南则为桔,生于江北则为枳”再好的理论也有水土不服的时候。中国有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西方的理论只能借鉴,以为参考,绝不可以当做是金科玉律。《消费通论》则是中国本土产物,它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而写成的,虽不排斥西方理论,却也只是借鉴与参考而已。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过去西方的政治家们总是在不断攻击和贬低中国的体制和管理。可是正是在他们所攻击的体制和管理之下,中国却出现了经济奇迹。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西方经济一片萧条之际,中国却生机勃勃,经济依然高速增长。美国休斯敦大学工商学院院长王吉府认为:“《消费通论》在美国得到高度重视,它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理论,也是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理论。在金融危机以后更是如此,因为金融危机从根本上,或者从基础上动摇了西方的理论体系。”于是西方的经济学、管理学家们开始反思自己,并把眼光转向了中国。他们开始寻求中国的成功之道,发现了《消费通论》,并决定以英文出版。这也可以说是《消费通论》走出国门的一个国际背景。

  作者写作这部书是有缘由的。改革开放初期,吴炳新先生把消费定为自己长期追踪研究的课题。因为他在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消费是人类自诞生以来几乎全部的社会活动的原初动力,人们只要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无论是物质需要还是精神文化需要,都要涉及消费。人类全部经济发展史表明:每个社会细胞的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都可归结为消费,任何产品的最终指向也是消费。消费,是经济学中永恒的核心话题。

  通观全书,一个重要的观点反复被论证,在经济活动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生产,而是消费。消费对于生产、对于流通、对于分配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是从商品开始,层层剥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揭示了资本积累的趋势。吴炳新从消费开始,对整个社会消费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论述,涉及了生产、科研、分配、税收、金融、价格、价值、货币、信贷、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等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

  那么这部书到底有哪些东西引起西方如此大的兴趣呢?当然是作者极具学术眼光的许多学术创新。据专门研究过《消费通论》的专家们认为,这部著作至少有十四个方面的学术创新。下面试举一二。

  《消费通论》赋予消费以崇高的学术地位。第一次把消费作为经济社会研究基点的著作。西方古典和现代经济学诸多流派一直是以生产为中心的,消费从来都是依附性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体系本身,在消费的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具体表现为:生产价值论中缺乏抽象消费概念,生产资本论中缺乏消费增值概念,生产目的论中缺乏自主消费概念。以至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不断表现出“为生产而生产”的“生产中心”倾向,其后则是带来一次次经济危机。

  这种对消费价值的习惯性忽视,已经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大缺陷。其实不只是在西方,在中国也一直存在着忽视消费甚至抑制消费的传统,这种传统曾经长期左右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甚至一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消费通论》认为,为消费正名,还原其在经济循环中的价值,赋予其应有的学术地位,唤起人们消费理念的革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否则理念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无法实现的。

  《消费通论》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重要途径。《消费通论》认为计划体制下重生产,是生产第一,而市场经济重消费,是消费第一。计划经济人为导致商品短缺,而市场经济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所以只有把消费放在第一位,把消费拉动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市场经济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当前中国正好处在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转型期,其中大部分区域开始转入享受型,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消费通论》提出了围绕消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主导经济以生活消费为中心的市场宏观调控,从历史上看,大体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古典经济学的调控,认为市场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最佳方式,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种情况是凯恩斯主义的调控。20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政府的手段,政府行为逐渐成为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政府干预一度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主要政策主张。第三种情况是放松管制。20世纪70年代美国首先开始实行放松管制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宏观调控的目的。

  《消费通论》认为,中国经过三十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一个国家主导经济的宏观市场调控体系主要由20个要素,六个目的、三个手段组成,在动态过程突出—平衡,平衡—突出的调控市场经济,达到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三个手段,即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指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法律手段指政府制定的经济法规,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指政府发布的经济命令。政府可以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

  《消费通论》提出了消费社会生产力的重大命题。《消费通论》认为消费的不断延伸而创造的新的社会发展动力是极为重要的经济增长力量,它与生产力一样,具有资本增值的特性,同样可以为人类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第一次提出了消费社会生产力,而且强调消费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当然,这部著作引起西方注意的不仅仅是上述学术创新,更在于西方经济学界对中国企业创新理论的重视。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不安,美国经济衰落,欧洲债务危机,中东战火不断,日本灾后萧条。“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这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而严峻的形势下,唯独在世界东方,中国的经济社会实现了罕见的平稳快速发展。当今中国,不仅其经济奇迹令世人瞩目,而且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新理论也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并开始走向世界,《消费通论》在大洋彼岸的问世是最好的佐证。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CopyRight 三株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58783号